去评论
店名大全

上海老字号布店老介福名字的由来

admin
2022/10/29 12:48:03
  •   南京东路上的老介福,可以说是上海历史悠久的一家布店。所谓老字号,是拥有者的骄傲资产,也是消费者心中的光荣品牌。而开设于1860年的老介福,就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是上海纺织行业数一数二的佼佼者。

      要说老介福的故事,就得先从它的店名说起。要说老介福的店名,得从清咸丰九年(1859)说起。

      老上海那些经商开店的人,都想取个好店名。尤其是在旧社会,取店名是颇有讲究的一件事,好的店名就像是吉祥如意好风水,和一块经久不衰的金字招牌。

      当时有对祝姓孪生兄弟从福建老家赴京赶考,名落孙山后在返家途中滞留上海。为了生计,他们于1860年在今天的河南中路九江路口开了一家布店。

      文人经商格外看重名声,兄弟俩咬文嚼字,取了个“介福绸缎局”的店名。“介”字拆开来为二人,“介福”两字意为“两个福建人”,称“绸缎局”而不叫布店,大概是附庸风雅吧。

      想不到开张后,不少顾客都是冲着购买绸缎而来,兄弟俩歪打正着,心里好不欢喜,索性专门经营丝绸面料。那时,上海尚无专门出售丝绸缎料的商店,“介福绸缎局”在洋布店林立的棋盘街,犹如鹤立鸡群,生意格外兴隆。

      不过,兄弟俩志在读书出仕,无奈屡试不中,心灰意冷,决定回原籍,遂以6000两银子的价格将“介福绸缎局”盘给苏州商人程芦舟。到了清末,程芦舟的儿子程用六接班。

      时值西风东渐,上海街头出现穿呢制西服和裙装的俊男靓女,程用六敏锐地意识到呢绒零剪生意将前途无量。于是,他吸收苏州“福禄寿绸厂”老板李灿石和徽商姚荫荪入股,并把介福绸缎局从九江路89号搬迁到了23号。

      老店新开,自然想换个好的店名。三位老板商量,新店名既要有趣味性,还必须迎合顾客讨口彩图吉利的心理,叫起来朗朗上口,便于顾客口口相传。三人约定,每人说出一个字,拼起来做店名。

      李灿石捋捋长髯,先说:“我年纪比你俩大,人家叫我‘老寿星’,所以我看中一个‘老’字。”

      姚荫荪接着说:“我身高一米八,腿特别长,绰号‘长脚’。‘脚’与‘介’谐音,就用‘介’字。”

      最后轮到程用六,他笑嘻嘻地说:“我矮胖胖,福哒哒,就像无锡大阿福,选个‘福’字吧!”

      说罢,三人不禁抚掌大笑:“老。介。福。妙!妙!妙!”随后,他们邀请书法名家清代状元唐陀来书写招牌。唐陀边写边啧啧称赞:“妙哉,老介福!”

      这样一来,“老介福”就是“长寿加福气”。许多经过那里的人,即使不想买什么布料,也会进店逛逛,沾点福寿之光。

      然而,生意人毕竟和文人不同,老介福在李、程、姚三人手中,生意一天天做大。做大了的生意需要有大的空间来适应,这就对已呈捉襟见肘之势的场地提出了新要求。

      机会终于来了。1935年,地产商哈同在南京路河南路口建造的哈同大楼落成,毗邻的“老介福”一下子就看中了这方空间,遂以巨金租下了大楼底层部分,将铺面搬迁到了这里。

      扩店后的老介福在新开张那天,简直成了当年上海滩上的一大景观。那天天气特别闷热,老介福在商场里洒满了花露水,老远就闻得到香味道,还免费供应茶点,这天买他们的货,还送香水和口红,足足闹猛了三天。

      很快,老介福就成为上海滩上规模最大、资本最雄厚的绸缎店,除了经销国产高档丝绸,还从英、美、日等国进口质量上乘的呢绒、丝绸,花色品种达500种。另外,店里还设有成衣部,客人可以当场选料定制中西式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