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有竹林长廊的道观茶楼取名
清翠阁
怡心楼
茗春阁
瑞源居
清风禅茶
绿饮居
望亭楼
竹然居
竹茗轩
观自在茶楼
清木
观自在
幽茗堂
虚竹
禅道苑
老子茶轩
聚君楼
仙踪林
道春苑
禅道香苑
杉香斋
道源茶舍
源林山居
禅竹道馆
沐风饮茶楼
茗茶阁
清幽阁
韵香园
禅性
问道茶舍
竹林轩
绿竹问禅
清雅居
意品人生
云茗阁
上善若水
吾非吾
非吾非非吾。
说明:国有三大教儒教佛教道教自古以来就有“三教合一”的说法。三教所提倡的文化与教导都有着极其相同的地方。
道家:道家的思想境界是:积德行善(强调人的社会贡献性),消罪孽。最终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 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仙”的方法。
儒教:是学佛不根佛。儒教有无常,仁义礼智信。立德立言立行,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存在性。
佛教:最终所提倡的境界是“无”,放弃人和个人的属性。佛经里的“相非相”意思是:凡是所有一切的相,都要将它当成是虚妄的,只要不去执着它,就会产生智慧。没有强调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性。
佛家提倡学习道家的“太上感应篇”,并把及做为必修的课目。
道教和儒教有“”的存在,佛教是“无”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换个字就变成“非,非常。”(“”可以“吾”相互换用)强调个人在处理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宇宙中的定位,标准和变化,既是人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环 境......中对自身的不同定位已达到与人,社会,自然万物的和谐统一。
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既有统一又有对立的微妙关系。
登仙阁
世俗之人都想得道成仙,想听过或看到这个名字的人都会去参观一番,来寄托下自己的情怀。
九霄
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九霄为最高。
问道阁
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也可称儒道交流。“问道”也有求学问道之意,“问道阁”实乃品茶求道上雅之地也。
风庐茶事
道家讲究五行相和,阴阳协调,普利万物。陆羽在《茶经》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 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基础。
陶然亭
有仙人的感觉、
释然阁(释然香茗)
释然与道家的清静自然相符合,后缀则是体现茶的高雅,创造品茶的意境。
尚茶轩
半日闲
南方雨水较多,起个有诗意的名字,不如名其为听雨阁。
七贤庐
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七人“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祀为宗师。
竹贤楼
《竹》包涵有自己特色;《贤》包涵有儒家道家;《楼》自有壮观之意。
鹤饮阁
在中国传统与道教的文化当中,鹤都是长寿的象征,道家先人大多都以鹤为座骥,鹤字也与道家追求长生不老的文化相符。
悟道礼茶
茶舍嘛,就是喝茶的地方,人们来道观悟道,是寻求清静自然安宁,途遇茶舍,聚朋邀友,礼茶悟道,不亦乐乎
道文阁
取自儒家《朱子语类》中的“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意思是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叶。
流华轩
在唐代茶诗中,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们是:颜真卿,著名书画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 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这首啜茶联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陆士修作首尾两句,这样总共七句。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宴”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因为诗中说的是月夜啜茶,所 以还用了“月桂”这个词。用联句来咏茶,这在茶诗中也是少见。
清风宝阁
或者单取清风|清心两字。
神者妙而不测谓之神,心者神也,神者心也,心扰则神动,神动则心浮,心浮则欲生,欲生则伤神,伤神则失道,人能调伏其心,内安其神,外除其欲,则自然清静。